五运六气详解与使用(二)

第四章 六气

六气便是风、热(暑)、火、湿、燥、寒六种不同气候的总称,它是由六合的阴阳消长和五行迭生而发生的。六气的摆放次第一般习惯上叫风、寒、暑、湿、煤、火,而此处风、热、火、湿、燥、寒的次第是按五行相生规则摆放的,这种摆放次第在《内经》中早有叙说,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谓:“鲜明(日出之位曰鲜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五行与六气属同类,但六气在天为无形,五行在地为有形,即:存天为无形之习尚,在地为有形之木,风为木之赞助,为东方所化;在天为无形之热气,在地为有形之火,热为火之赞助,为南边所化;在天为无形之湿气,在地为有形之土,湿为土之赞助,为中心所化;在天为无形之燥气,在地为有形之金,燥为金之赞助,为西方所化;在天为无形之寒气?在地为有形之水,寒为水之赞助,为北方所化。五行为五,六气有六,二者在般配中,为风生木、热牛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然五行之火有二化,一化君火,一化相火;而六气中之暑与火为同类!在运用上此二者又分称为君火与相火。因而,五行与六气合而为五,分而为六,六者为天,五者为地,六五相合,则万物生牛不息。六气在天为无形之气,为人们所能感觉而不易发觉。但它们对自然界(包含~切生物在内)的效果及其所反映的现象,则简单为人们所体察到,这种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古人以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阴、太阳)来代表,以标明风、热、火、湿、燥、寒六元之气的以虚化实。故三阴三阳为六气所化(风化厥阴、热化少阴、火化少阳、湿化太阴、燥化阳明、寒化太阳),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正如馈问·天元纪大论》和愫问·六微旨大论》云:“厥阴之上,习尚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所谓本也,本之下,…气之标也。”因而在运用上就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上、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之配,成为六气的代表名词,若再配以十二地支并结合年、月、日、时和五行、五方,即可作为猜测气候反常改变的核算东西。

六气的内容确主气、谦让和客主加临三种,主气用以述常,谦让用以测变,客主加临用以剖析气候的反常和杂乱改变。

一、十二支化气

十二支已如前面干支中所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气,即习尚、火气(君火、相火)、湿气、燥气、寒气。十二分配五行,前面干支中已有所陈说,即寅卯属风木、巳午属炽热、申酉属燥金、亥子属寒水、辰戌丑术属湿土。但这儿讲的十二支化气是指十二支与三阴(一厥阴、二少阴、三太阳)三阳(一少阳、二阳明、三太阳)六气([风、君、火(热)、相火(火)、湿、燥、寒])般配,是把以上与五行柑配的方式改变成另一般配方式?其般配的结果是:子午少『埘君火、寅申少阳相火、丑术太阴泄土、卯西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这种般配的理由有以下三种解说:

(1)十二地支分阴阳说:它将十二地支的奇数分属为阳为刚,将偶数分属为阴为柔,子、寅、辰、午、中、成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前后阴阳相酉己,则构成子午、丑末、寅申、卯酉、辰戊,巳亥六对,然后再按十二支所属方位和五行相生的次第摆放起来并配以三阴三阳,就成为: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丑未太阴湿土、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已亥厥阴风木。

(2)五气经天化运的干支同属连位说:它是按前面五气经天化运图中天干与地支在方位上的附近联系改变般配而成。《素问·五运转大论》云:“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骱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此段先叙说了天干化五运,后又讲了地支化六气的三阴三阳所主,最终提出其所化之由来。就咱们了解,这儿提出的所化之由来不只指天干化五运,并且也包含了地支化六气的由来。由于,十二支化气也是由五气经天化运图中天干与地支在方位上的同属连位联系所确认的,即:土主甲己,而甲与丑连位,己与未同属,故丑未化为湿土,为太阴所主;金主乙庚,而乙与卯同属,庚与西同属,故卯酉化为燥金,为阳明所主;水主丙辛,而丙与辰连位,辛与戌同属,故辰戌化为寒水,为太阳所主;木主丁壬,而丁与巳同属,壬与亥同属,故已亥化为风木,为厥明所主;火主戊癸,而戊与午连位,癸与子同属,戊与中同属,癸与寅连位,故子午化为君火,寅申化为相火,别离为少阴和少阳所主。

上面所谓“同属”,是指干支二者在五行方位上相共同;“连位”,是指干支二者在五方方位上相附近。详细来说,天干甲乙属木位东方,丙丁属火位南边,庚辛属金位西方,壬癸属水位北方,戊己属土位中宫;地支寅卯配甲乙属木亦位东方,巳午配丙丁属火亦位南边,申酉配庚辛属金亦位西方,亥子配壬癸属水亦位北方,辰戌丑未配戊已属土亦位中官,辰位东南,未位西南、戌位西北、丑位东北而为四维。故乙卯同属木,丁巳同属火,己未同属土,庚酉同属金,壬癸亥子同属水。甲寅位东方之首,癸丑为北方之尾,故甲丑连位、癸寅连位;丙位南边之首,辰位东方之尾,放丙辰连位;戊己位中宫,在六合为门户、在四时为长夏,南连午、西连中,故戊己午申连位曲所以地支化六气之理和天干化五运之由来有相通之处。

(3)十二支化六气的正对化说:十二地分配五行和方位,如上所述,即寅卯属木位东方,巳午属火位南边,申酉属金位西方,亥子属水位北方,辰戌丑未属土位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维而旺于四季。但十二地支化气并非指这种与五行方位般配联系,而是按十二地支在方位上的相对应及其三阴三阳的所主进行般配,这样就配成了子午属少阴君火、寅申属少阳相火、丑末属太阴湿土、卯酉属阳明燥金、辰戌属太阳寒水、巳亥属厥阴风木。其口诀是:子午少阴为君火,丑未太阴临湿土,寅中少阳相火旺,卯酉阳明燥金所,辰戌太阳寒水边,巳亥厥阴风木主。其所以这样般配,以为是正化对化联系,所谓“正化”,足就其方位上或阴阳相生上是发生本气的一方;“对化”,是就其方位来说坐落正化之对面而受其效果影响的另一方。其详细解秆如下:如表8,午坐落正南边,在月建为五月仲夏,火旺于夏,而南边正是火之本位,故君火生于午,为正化;子坐落正北方,在月建为十一月仲冬,与南边之午位正遥遥相对,受午的效果影响,故子为午所对化,所以予午属少阴君火。寅位东方之首,在月建为正月盂春,木旺于春,而木能生火,故相火生于寅,为正化;申坐落西方之首届金,在月建为七月盂秋,与东方木之寅位正遥遥相对,火生于木,火能克金,申受寅的效果影响,故中为寅所对化,所以寅申属少阳相火。末坐落南边之位,在月建为六月长夏,土旺于长夏,故湿土生于未,为正化;丑坐落北方之尾,在月建为十二月为季冬,与西南边的未正遥遥相对,丑受未的效果影响,故丑为未所对化,所以丑未属太阴湿土。西坐落正西方,在月建为八月仲秋,金旺于秋,而西方正是金之本位,故燥金生于酉,为正化;卯坐落正东方属木,在月建为二月二月,与西方的酉位正遥遥相对,金本克木,卯受酉的效果影响,故卯为西所对化,所以卯酉属阳明燥金。戌坐落西方之尾,在月建为九月季秋,金旺于秋,而金能生水,故水生于戌,为正化;辰坐落东方之尾属土,在月建为三月季春,与西北的戌位正遥遥相对,辰受戌的效果影响,故辰为戌所对化,所以辰戌属太阳寒水。亥坐落北方之首,在月建为十月盂冬,水旺于冬,而水能生木,故木生于亥,为正化;巳坐落南边之首,在月建为四月盂夏,与北方的亥位正遥遥相对,巳受亥的效果影响,故为亥所对化,所以巳亥属厥阴风木。

在以上三种解说中,咱们以为第三种解说较为合理。对其正化对化之理由,在这儿略加以弥补;

子午少阴君火。午坐落南边属火属阳,子位北方属水属阴,水火相济,阴从阳化,故子从午化。

丑未太阴湿土G丑未同属太阴湿土,同气从化。但辰戌丑未皆属土,不言辰戌丑未而言丑未者,以其丑坐落北方之尾为万物初生之时,未坐落南边之尾为万物人藏之时,万物出藏均不离丑未之土。

卯酉阳明燥金。酉坐落西方属金,卯坐落东方属木,在五行相克中,金克木,故卯术从其所不堪的酉金化。

别的,上面正对化之理,咱们以为还可用五行的孤虚旺相之意来加以解说。六气的主要内容分主气、谦让和客主加临三种,现分述如下。

一、主气

主气,即主时之气,它和主运相同也是指每年各个时节气候的一般惯例改变,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所以叫做主气。主气是风、热(君火)、火(相火)、湿、燥、寒六气,一年分为六步,每气各主一步,这样就形戚了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六个不同气候的明显改变,年年如是。其摆放次第,也是按五行斗日生顺次而列。各气分主的每一步的气候特色,也是和它相关的五行特色相共同,如这一步是湿气所主,则气候表现为土的特色,余类推。

一年中,依照气候改变的特色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便是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每一个节气为十五天多一点,每气所主的每一步包含四个节气为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一昼夜为百刻,一刻为非常),一年共六步二十四个节气,为三百六十五天又二十五刻。

每年六气分主六步,从春开端,春属厥阴风木,故以厥阴风术为初之气;木生火,故以少阴君火为二之气;君火与相火属同类,同气相随,故以少阳相火为三之气;火生士,故以太阴湿土为四之气;土生金,故以阳明燥金为五之气;金生水,故以太阳寒水为终之气。此六步主气的推穆次第,已如前面引用过的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鲜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这儿“鲜明之右,君火之位也”。“鲜明”者,日出光被四表曰鲜明,为日出之所,坐落东方;“右”者,由东而南而西行则为右,“鲜明之右”,指斗建卯巾至巳中,坐落东南边,即白东方右移至东南边位,乃春分后六十日有奇,主六步中的二之气,此为君火治令之位。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谓退于君火之右一步,即自东南位退居南边之位,指斗建巳中至未中,主六气中的三之气,乃小满后六十甘有奇,此相火治令之位(退行一步的“退”,言少阴为君火,少阳为相火,古代相对君为而向君而退行)。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谓从相火之位,又向有移行一步,即由南边移行于南西方位,指斗建未中至酉中,从大暑前开端六十日有奇,主六步中的四之气,此为湿土治令之位。,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谓从土气之位又向右移行一步,即由南西移行于西北位,指斗建酉中至亥中,从秋分前夕开端六十日有奇,主六步中的五之气,此为燥金治令之位。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谓从燥金之位又向右移行一步,即由西北移行于北方位,指斗建亥中至丑中,从小雪前夕开端六十日有奇,主六步中的终之气,此为寒水治令之位。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谓从水气之位又向右移行一步,即由北方移行于北东位,指斗建丑中至卯中,乃大寒日后六十日有奇,主六步中的初之气,此为风木治令之位(在方位上,北为冬,东为春,北东为北方之尾而为东方之首;在时令上,北东为冬之末而为春之始。因初气始于大寒日,而大寒日节气坐落冬之末,故初之气处于北东方)。

“复行一步,君火治之”,谓自风木之位向右又移行于鲜明之有的君火之位,构成主气的六步一周。

六气分主六步及其所主节气,如表9所列,即初气从大寒节开端,经立春、雨水、惊蛰,至春分后;二气从春分后开端,经清明、谷雨、立夏,至小满后;三气从小满后开端,经芒种、夏至、小暑,至大暑前;四气从大暑前,经立秋、处暑、白露,至秋分前;五气从秋分前,经寒露、霜降、立冬,至小雪前;终气从小雪前,经大雪、冬至、小寒,至大寒节日。

关于六步的交代时间,由于每年有大月、小月和闰月等的差异,故在日期上没有精确的时间,即便在十九年七个闰月的一个小周期之后,各步交代的日期与前十九年比较,依然有所差异。所以,六步的详细交代日期有必要曾经一年和当年大寒节日为准,然后再按一个节气和每一步所占的日数与时间数进行核算来确认。但是,每年六步的交代时间尚有必定规则可循,由于它是以漏下百刻来核算的,每步有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一年六步则为三百六十五天又二十五刻,积四个二十五刻则又合为一天,故在时间上构成了四年为一周期,循环往复。其详细交代时间列于表10,并举例说明之。

例如:一九八一年辛酉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五日大寒节水下二十六刻,总算二月十七日水下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十七日水下十二刻六分,总算四月十八日水下百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九日水下一刻,总算六月二十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二十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八月二十三日水下七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二十三日水下七十六刻,总算十月二十四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二十四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十二月二十六日水下五十刻。

一九八二年壬成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寒节水下五十一刻,总算二月二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二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四月二十九日水下二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二十九日水下二十六刻,总算六月初二日水下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初二日水下十二刻六分,总算八月初四日水下百刻。

五气,始于八月初五日水下一刻,总算十月初六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初六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十二月初七日水下七十五刻。

一九八三年癸亥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初七日大寒节水下七十六刻,总算二月初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初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四月初十日水下五十刻。

三气,始于四月初十日水下五十一刻,总算六月十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十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八月十五日水下二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十五同水下二十六刻,总算十月十七日水下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十七日水下十二刻六分,总算十二月十八日水下百刻。

一九八四年甲子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九日大寒节水下一刻,总算二月十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十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四月二十一日水下七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二十一日水下七十六刻。总算六月二十三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二十三口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八月二十五日水下五十刻。

血气,始于八月二十五日水下五十一刻,总算十月二十八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二十八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十-月三十日大寒节水下二十五刻。

一九八五年乙丑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一月三十日大寒节水下二十六刻,总算二月初二日水下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初二日水下十二刻六分,总算四月初二日水下百刻。

三气,始于网月三日水下一刻,总算六月初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八月六日水下七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六日水下七十六刻,总算十月九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九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十二月十一日水下五十刻。

一九八六年丙寅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一日大寒节水下五十一刻,总算二月十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十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四月十四日水下二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四日水下二十六刻,总算六月十六日水下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十六日水下十二刻六分,总算八月十七日水下百刻。

五气,始于八月十八日水下一刻,总算十月十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十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寒节水下七十五刻。

一九八七年丁卯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寒节水下七十六刻,总算二月二十三日水下十六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二十三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四月二十五日水下五十刻。

三气,始于四月二十五日水下五十一刻,总算六月二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二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七月二十九日水下二十五刻。

五气,始于七月二十九日水下二十六刻,总算十月一日水下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一日水下十二刻六分,总算十二月初二日水下百刻。

一九八八年戊辰年:

初气,始于前—年的十二月初三日大寒节水下一刻,总算二月初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初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四月初六日水下七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初六日水下七十六刻,总算六月初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初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八月初十日水下五十刻。

五气,始于八月初十日水下五十一刻,总算十月十二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十二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十二月十三日大寒节水下二十五刻。

一九八九年己巳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三日大寒节水下二十六刻,总算二月十五日水下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十五日水下十二刻六分,总算四月十七日水下百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八日水下一刻,总算六月十九口水下八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十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八月二十一日水下七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二十一日水下七十六刻,总算十月二十i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二十三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十二月二十叫日大寒节水下五十刻。

一九九〇年庚午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二-‘四日大寒节水下五十一刻,总算二月二十六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二十六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四月二十八日水下二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二十八日水下二十六刻,总算六月一日水下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初一日水下十二刻六分,总算八月初二日水下百刻。

五气,如于八月初三日水下~刻,总算十月初四口水下八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初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十二月初五日大寒节水下七十五刻。

一九九一年辛未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初五日大寒节水下七十六刻,总算二月初七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初七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四月初九口水下五十刻。

三气,始于四月初九日水下五十一刻,总算六月十一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十一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八月十四日水下二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十四日水下二十六刻,总算十月十六日水下一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十六日水下一十二刻六分,总算十二月十六日水下百刻。

一九九二年壬中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七日大寒节水下一刻,总算二月十八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十八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四月十九日水下七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九日水下七十六刻,总算六月二十二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二十二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八月二十四日水下五十刻。

五气,始于八月二十四日水下五十一刻,总算十月二十六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二十六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十二月二十八日大寒节水下二十五刻。

一九六二年壬寅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五日大寒节水下五十一刻,总算二月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一气,始于二月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四月十九日水下二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九日水下二十六刻,总算六月二十一日水下一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二十一日水下一十二刻六分,总算八月二十二日水下百刻。

五气,始于八月二十三日水下一刻,总算十月二十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终气,如于十月二十四日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十二月二十五日水下七十五刻,,

一九六三年癸卯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大寒节水下七十六刻,总算二月二十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二十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闰四月初一日水下五十刻。

三气,始于闰四月初一日水下五十一刻,总算六月初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初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八月初五日水下二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初五日水下二十六刻,总算十月七日水下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初七日水下十二刻六分,总算十二月初六日水下百刻。

一九六四年甲辰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初七日大寒节水下一刻,总算二月初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初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总算四月十一日水下七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一日水下七十六刻,总算六月十四甘水下六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十四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总算八月十六日水下五十刻。

五气,始于八月十六日水下五十一刻,总算十月十八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十八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总算十二月十八日大寒节水下二十五刻。

从上面表10和一九八一年辛西年至一九九二年壬申年共十二年的例举中看出,各年六步交司一直的同期均不相同,但在六步交司一直的水下和时辰刻数上有其必定规则。如例举中的一九八一年辛酉年、一九八五年乙丑年和一九八九年己巳年,这三年的初气均始于水下二十六刻(巳初初刻),均总算水下一十二刻半(卯初四刻);二气均始于水下一十二刻六分(卯正初刻),均总算水下百刻(丑正四刻);三气均始于水下一刻(寅初初刻),均总算水下八十七刻半(子初四刻);四气均始于水下八十七刻六分(子正初刻),均总算水下七十五刻(戌正四刻);五气均始于水下七十六刻(亥初初刻).均总算水下六十二刻半(酉初四刻);终气均始于水下六十二刻六分(酉正初刻),均总算水下五十刻(未正四刻)。又一九八二年壬戌年、一九八人年丙寅年和一九九。年庚午年,这三年的初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和终气一直的水下和时辰刻数也均相同。再如一九八三年癸亥年、一九八七年丁卯年和一九九一年辛未年,这三年的初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和终气的一直的水下和时辰数也均相同。再如一九八四年甲子年、一九八八年戊辰年和一九九二年壬申年,这三年的初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和终气的一直的水下和时辰刻数也均相同。故可看出,凡逢申年、子年和辰年,睦巳年、酉年和丑年,逢寅年、午年和戌年,逢亥年、卯年和未年,其三年的六气六步的开端与终末的水下刻数和时辰刻数均相同,此即张景岳偻经图翼》中所言:“岁气三合会同’’。

上述申子辰、巳酉丑、寅午戌、亥卯未,是按各年六步交司一直的水下和时辰刻数的相同将年份的十二支分红四组。但在六十年的甲子周期中,十二地支从子到亥是顺次摆放、循环往复的;而六步的交司一直的水下和时辰刻数永远是逐年联接,四年为一周期,也是循环往复的。如上面例举中的一九八四年甲子年,初气始于水下一刻(寅初初刻),终气总算水下二十五刻(辰正四刻);一九八五年乙丑年,初气始于水下二十六刻(巳初初刻),终气总算水下五十刻(未正四刻);一九八六年丙寅年,初气始于水下五十一刻(申初初刻),终气总算水下七十五刻(戌正四刻);一九八七年丁卯年,初气始于水下七十六刻(亥初初刻),终气总算水下百刻(丑正四刻);到一九八八年戊辰年,则初气又复始于水下一刻(寅初初刻),而终气又复总算水下二十五刻(辰正四刻)。这样,在各年六步交司一直的水下和时辰刻数上,构成了四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此正如愫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的:“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总算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总算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总算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总算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一刻,总算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总算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乙丑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总算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总算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总算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总算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总算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总算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丙寅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总算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总算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总算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总算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总算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总算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丁卯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总算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总算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总算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总算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总算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总算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之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己,循环往复。……,日行一周,气候始于一刻;日行再周,气候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气候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气候始于七-卜六刻;日行五周,气候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这儿所提的“水下刻数”和“时辰刻数”,二者并不相同。水下刻数是古人计时以水下百刻为一昼夜,从寅时算起,至丑时停止,其一刻又可分为非常,故所言“半”者,为一刻的二分之一,即五分也,所以在半之后必始于六分。而时辰刻数是以十二个时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为一昼夜,也是始于寅而总算丑,每一个时辰又分得八刻二非常,但它的一刻是分为六非常的(与水下百到的一刻分为非常者不同)。

关于六步的交司一直日期和时间数,咱们除查对和核算了上面例举的十二年外,又查对和核算了十九年七个闰月的一个周期之前的~九六二年壬寅年、一九六三年癸卯年和一九六四年甲辰年这三年的六步交司一直的日期。经前后比照,从中看出,十九年的前后两年各步交司一直的日期依然不尽相同,,并且,即便每步开端.与终术之节气的前或后以及天数上各年也有差异。例如:按前人所说,一般初之气是从大寒节开端,至春分前夕;二之气从春分开端,至小满前夕。经咱们查对核算,实际上初之气从大寒节始,至春分后;二之气从春分后开端,至小满后,这样才能够一步的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之数。至于其它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前人也曾提出别离总算大暑、秋分、小雪、大寒之前夕,经查对,实际上并非咱们一般所了解的前一·天的前夕,而是有的是前一天,有的足前两或前三天之多。正由于如此,咱们于表9中把初之气的终线划在了“春分”之偏右的上端,二之气的终线划在了“小满”之偏右的上端;而三之气、四之气和五之气的终线则别离划在了“大暑”、“秋分”和“小雪”的偏左之上端,终之气的终线则划在了“大寒”之顶中,这样以较明确地表明出每一步的分主节气及其一直的前后差异b

三、谦让

谦让,即气候,是指全年气候上的反常改变。这种反常改变,也有必定规则可寻,但由于它年年都有改变,如客之来往无常,如同客人相同,所以叫做谦让。谦让之所以反常,是因谦让者,归于气候,与主气者归于地气不同,天为阳自动,动而不息,岁岁变易。

谦让和主气相同,也分风、热、湿、火、燥、寒六种,其特色也与五行特色相同。但此六者在摆放次第上与主气的摆放不尽相『司,因主气属地,在地为形,故其摆放次第是以五行相生顺次而列,即风、热、火、湿、燥、寒,它们静而守位,年年如此:而谦让属天,在天为气,气又有少多,故其摆放次第是以阴阳之气的少多来摆放,即厥阴风木为一阴为首,少阴君火为二阴次之,太阴湿土为三阴又次之,阴之尽则阳之始,故少阳相火为一阳又次之,阳明燥金为二阳又次之,太阳寒水为三阳又次之,此为谦让三阴三阳六气之序。

谦让的三阴三阳在运用上是以十二地支为东西来核算的,二者的般配在前面十二支化气一节中已有胪陈。谦让既主全年的气候反常改变,叉分主每年六步的气候民间常改变,其改变规则是/\气六年一转、地支十二年一转,用而复始,循环不息。所以谦让六步的先后次第年年在搬运,是由司天在泉所决议,而司天在泉又各有南政和北政之分,下面分述之。

(一)司天在泉

司天在泉,指谦让而言,为每年岁气主事者之通称。以三阴三阳配六气来主当年岁气者,为司天,在上;与司天相对者,为在泉,鄙人。司天在泉在每年谦让的六步中叉各主一步,司天为第三步,在泉为第六步;一起,司天在泉还主全年岁气,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即愫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岁半之前,气候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已”又《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初气终三气,气候主之,……,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此均言其上半年为司天之气所主,下半年为在泉之气所主。

谦让与主气相同也分六步,即司天、在泉、司天的左间、司天的右间、在泉的左间、在泉的右间,一般把前二者叫“司天在泉”,把后四者叫做“四间气”,如《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问气者何谓?岐伯日: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此六步在每年的摆放次第上,决议于当年的司天在泉,由于司天之对面总是在泉,而每年谦让的初气(第一步)总是始于在泉的左间,二气(第二步)为司天的右间,三气(第三步)即为司天,四气(第四步)为司天的左间,五气(第五步)为在泉的右间,终气(第六步)为在泉。此六步于一年中顺次而移,每步各占约六十日又八十七刻芈,如表100即愫问·六微旨大论》巾所讲的:“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此六步的三阴三阳之气逐年顺次轮转,周而不息,如表1 l、表12、.t13 0

表11中,包含了司天和在泉及其左右问气的轮番纪岁和纪步,其箭头表明逐年轮转而互为司天、在泉和左右间。如一九八一年辛酉年,酉属阳明燥金司天,故表中的阳明位列于上为司天之气;阳明对面为少阴,故少阴位列于下为在泉之气;在泉的左右问气是以面南而定,故在泉的左问气为太阴、右间气为厥阴;司天的左右间气是以面北而定,放司天之左问气为太阳、右间气为少阳。一九八二年壬成年,戌属太阳寒水司天,则表11中的“(司天)"右移于太阳,即太阳位列于上为司天之气;太阳对面为太阴,故表1 1中之“(在泉)”左移于太阴,即太阴位列于下为在泉之气;在泉的左右间气以面北而定,则左间气为少阳、右阔气为少阴;司天的左右间气以而北而定,故左间气为厥阴、右间气为阳明。此即所谓“上者右行,下者左行”是也。同理,可推知:一九八三年癸亥年,司天之气为厥月,则在泉之气为少阳、在泉的左间为阳明、在泉的右间为太阴、司天的左问为少阴、司天的右间为太阳。一九八四年甲子年,司天之气为少阴,则在泉之气为阳明、在泉的左间为太阳、在泉的右间为少阳、司天的左问为太阴、司天的右间为厥阴。一九八五年乙丑年,司天之气为太阴,则在泉之气为太阳、在泉的左间为厥阴、在泉的右间为阳明,司天的左间为少阳,司天的右间为少阴。一一九八六年丙寅年,司天之气为少阳,则在泉之气为厥阴、在泉的左间为少阴、在泉的右问为太阳、司天的左间为阳明、司天的右问为太阴,如表1 3。

从以上例举中看出,不只司天与在泉之气是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并且司天的左间与在泉左间、司天的右间与在泉的右间也是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亦见表1 3。

上面所讲的“而南”、“面北”,因司天在上属南边,居南而而北,故司天的左右间是以面北定其左右,是谓“面北而命其位”;在泉鄙人属北方,居北而面南,故在泉的左右间是面南定其左右,是谓“而南而命其位”。故在愫问·五运转大论中说:“六合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路途,……”。所论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地点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左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叫,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厥阴在上,则少阳鄙人,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鄙人,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鄙人,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鄙人,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鄙人,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鄙人,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市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在表12中,分列了各年司天、在泉及其左右间气分主六步的摆放次第,如前所述。由于初气总是起安闲泉之左间。故司天之气必为第三步即三气、在泉之气必为第六步即终气,司天之右问则为第二步即二气、司天之左问则为第四步即四气、在泉之右间则为第五步即五气。此六步以三阴三阳气之少多,逐年轮转,正如(愫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如:逢亥年,属厥阴司天为第三步,少阳在泉为第六步,初气始于少阳之左间阳明为第一步,二气为司天的右问太阳为第二步,四气为司天的左问少阴为第四步,五气为在泉的朽间太阴为第五步。

“厥阴之右,少阴治之”,亥年之后为子年,属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初气为太阳,二气为厥阴,三气为少阴,四气为太阴,五气为少阳,终气为阳明。

“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子年之后为丑年,属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初气为厥阴,二气为少阴,三气为太阴,旧气为少阳,五气为阳明,终气为太阳。

“太阴之右,少阳治之”,丑年之后为寅年,属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初气为少阴,二气为太阴,三气为少阳,叫气为阳明,五气为太阳,终气为厥阴。

“少阳之右,阳明治之”,寅年之后为卯年,属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初气为太阴,二气为少阳,三气为阳明,四气为太阳,五气为厥阴,终气为少阴


随机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