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数卦象涵义,大衍的各种解说

大衍的各种说明

西汉·京房:五十者, 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 其一不必者,天一不必,天之气愤,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焉。
后汉·马融:《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 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节时令。北辰位居不动,其他四十九运而用也。
后汉·荀爽:卦各有六爻, 六八四十八, 加六合二用, 凡有五十。( 乾 )初九,潜龙勿用,故用四十九也。
汉·刘歆:是故元始有象, 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
东汉·郑玄:六合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五行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九。
三国·姚信:六合之数,五十有五者,其六有象,六画之数,故减之四十九也。
三国·王弼:演六合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九,则其一不必也,不必而用之以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夫无不能够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宗也。
南宋·朱熹: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则又止用四十九,盖皆出于理势之天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损益也。
清·姚配中:大,大数也;六合之数五十五,减其小数五,以象五行,用其大数五十以演卦。故曰‘ 大演之数五十’,五十者,参天两地,减五亦参天两地,减一,象太枢也。 《洪范》‘一五行’,五行俱生于一,合之则五,故减五以象五行。 五者,五行之生数,中心数也;五行成数,皆以五合生数,则成数之中,俱各有五。
唐·崔憬:“八卦之数相加为五十,艮为少阳,其数三;坎为中阳,其数五;震为长阳,其数七;乾为老阳,其数九; 兑为少阴,其数二;离为中阴,其数十;巽为长阴,其数八;坤为老阴,其数六。”
宋·程颐:大衍之数五十,数始于一,备于五。小衍之而成十,大衍之则五十。五十,数之成也。 成则不动,故损一以为用。‘六合之类五十有五, 成改变而鬼神’也。
近人杭辛斋以为 :“大衍之数,是一阴一阳各得一半,为二十五。二十五为一、三、五、七、九的数, 两个一、三、五、七、九相对,一阴一阳各得二十四,而中心之一,乃阴阳各半分,相加只要四十九。”
金景芳以为:按以上诸说,或牵附《图》《书》;(朱熹.姚配中),或杂以《老庄》(王弼),或凭臆穿凿,(京房、马融、荀爽),皆毫无根椐;较为出色者,乃在姚信董遇二人,然谓六画为象。六画,亦无当于易理也。盖全《易》不言五行,亦犹洪范不言八卦。
高亨以为:“大衍之数五十”之后脱“有五”二字,故成为五十。
王赣以为:“大衍数”是《易经》对七爻及七爻以上卦的总称。(详见王赣著《古易新编》和《大衍新解》两书)
五行 以为:古人以为,国际是由五行开展的,而又有“须弥纳芥子,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这种思维。所以要表达大道至简,简略的刚好让人能够了解。又由于事物是敌对的。所以阴阳各二十五,可是国际没有肯定的停止,没有肯定的平衡。所以只能是阴阳共四十九!

大衍之数是什么意思?

  徐醒民:“读易简说”  【 大衍之数 】  秦始皇焚书时,周易因李斯视为卜筮之书而逃过。其实易之为书,广阔悉备,不但为卜筮罢了。但是孔子在系辞上传里也说过:「以卜筮者尚其占。」学易自须玩占,玩占则不能不了解卜筮。卜是灼龟为兆,取象五行之变,以决疑事,此法久已失传。筮是指蓍草而言,便是揲着求卦之意。诸儒所传的筮法不尽相同,但有系辞传所说的大衍之数可资考据。  系辞上传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然后挂。」这段传文显然在阐释大衍之数的道理,但筮法也就藉此传其梗概。筮有规矩,称为筮仪,幷须设置蓍室,准备各种用具,以及焚香问候、命蓍等。这些仪轨此处不必详叙,仅择诸儒的注解,将首要的办法介绍如下:  一、将藏在竹椟或木椟中的五十茎蓍草取出,以两手执之,熏于香炉,命蓍,然后随取一茎放回椟中,留下四十九茎,也叫四十九策,用来揲蓍。此即「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二、信手将四十九策分为二分,不需计数。分隔后,就放在左右两头,以象两仪。此即「分而为二以象两。」  三、两仪在左面的象天,在右边的象地,即在左面的策数中分出一策象人,挂在右手的小指间,以象六合人三才。此即「挂一以象三。」  四、取左面的蓍草,执于左手,以右手四四揲之。便是以四策为一计数单位,揲之便是数之,一数便是四策,以象一年的春夏秋冬。数到最终,视所余的策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数,行将此奇数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三第四指之间。此即「归奇于扐以象闰。」现已四四数过之策则放回左面。  五、次取右边之策执于右手,而以左手四四揲之。这也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数到最终,视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数,而将此奇数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二第三指之间。此即「五岁再闰,故再扐然后挂。」现已四四数过之策则放回右边。揲蓍到此,是为第一变。检视扐在左手三四指间的左余之策,以及扐在左手二三指间的右余之策,如左余一策,则右余必三策,左二则右亦二,左三则右必一,左四则右亦四。算计左右所余之策,以及在右手小指间的一策,便是一挂二扐的策数,不是五策,便是九策。行将这五策或九策另置一处,第一变即告完结。  六、再将左右两头现已数过的蓍草合起来,检视其数,或是四十四策,或是四十策,再度分二、挂一、揲四、归扐,如第一变这仪。最终检视左右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二,左二则右必一,左三则右必四,左四则右必三。算计左右所余之策,以及挂在右手小指间的一策,便是一挂二扐的策数,不是四策,便是八策。行将这四策或八策另置一处,是为第二变。  七、又将左右过揲之蓍合起来,检视其数,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如第二变那样分二、挂一、揲四、归扐。最终检视左右所余之策,与第二变同,则将所余之策与挂一之策合之,另置一处,是为第三变。  八、三变而成一爻,核算三变所得挂扐与过揲之策,便知所得何爻。如三变算计得挂扐十三策,以减四十九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的策数是三十六策,以四除之,由于揲蓍时是以四四数之,此处故以四除,则三十六得九,是为老阳,其画为「」,名之为重。如三变合得挂扐二十五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二十四策,四除,得六,是为老阴,其画为「」,名之为交。如三变合得挂扐二十一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二十八策,除以四,得七,是为少阳,其画为「」,名之为单。如三变合得挂扐十七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三十二策,以四除之,得八,是为少阴,其画为「」,名之为拆。  如是三变而成初爻,行将初爻画在画卦的版上。以下不再命蓍,即用四十九蓍,分二、挂一、揲四、归扐,再经三变而成二爻。今后每三变都是如此。一卦六爻,十八变而成一卦。画卦时,由下往上画。前九变而成三爻,呈现一个三画卦于内,便是初二三爻,称为内卦。后九变又呈现一个三画卦于外,便是四五上爻,称为外卦。得内卦是小成,得外卦是大成。六十四卦皆是如此。  大衍之数,有体有用。体是五十茎蓍草去一不必,此一便是太极。韩康伯引王弼之说:「不必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用是以四十九蓍分二挂一揲四归扐,以象两仪三才四时闰月等,由此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老阳每爻三十六策,老阴每爻二十四策,老阴老阳各一百九十二爻,总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以当万物之数。大衍的衍字,郑康成当演字讲,便是推演其数之义。演数有必要五十茎蓍草,故取五十以为大衍之数。观变玩占,了解五十之数体用兼备的含义,即可入道。自汉以来,历代诸儒关于五十之数的说明,各有其异见,学者应当善予采择,以为研讨参阅。

周易中,‘大衍之数五十’怎样了解?

《周易》系辞中的“大衍之数五十”,是易学研讨里争辩较多的当地,许多易学我们对此都有论说,但都未能使人彻底服气,这就使“大衍之数”成了千古之谜。 我以为“大衍之数”是从河图洛书中来的,人们之所以不能知道“大衍之数”,是由于人们都不能真实知道河图洛书。河图是阳的示意图,洛书是阴的示意图(具体论说见我的《太极图与河图洛书解析》)。六合是最大的阴阳,所以河图和洛书又能够代表天和地。也便是说,河图洛书包含了六合万物的全部信息,苍茫世界中的全部皆在其间,故圣人取河洛之数用于占筮。 所谓阴阳之中还有阴阳。河图和洛书是由黑点和圆圈组成,黑点代表阴,圆圈代表阳,这是构成河图洛书的最根本元素。河图洛书合在一起,正好是五十个黑点和五十个圆圈,也便是五十个阴、五十个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有道才可为用,所以有必要把根本的阴阳元素合在一起,而成为与道相合之数。五十个阴、五十个阳合在一起,组成五十个阴阳数,这便是“大衍之数五十”。 为什么“大衍之数五十”,而“其用四十有九”? 所谓六合本不全,全部显象之物皆不能满意,全部满意之物皆不能显象。道因满意而无象可见,五十之数因与道合亦不显象,而占筮正是为了以数显象,故五十挂一而用四十九,取其不圆之义。

★文章来自祖父笔记,未经答应不得转载!★


随机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