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说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尽管《易经》没有清晰运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确是《易经》的中心思维。

古人以山南为阳, 山北 为 阴,以河北为阳、河南为阴。《尚书》有“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之说;《诗经》有“既景乃岗,相其阴阳”之句;伯阳父有“阴伏阳迫而有地震”之论。

老子以为六合万物,皆由阴阳化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范蠡 以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作为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易传》 《系辞》 以阴阳观来释《易》, 以为六合为“易”之门户,乾为阳,坤为阴,阴阳和合而有六合万物。在《周易》中,六合二卦便是父与母,震、巽、坎、离、艮、兑便是他们的六个子女,其间震、坎、艮为男,巽、离、兑为女。

有阴有阳,乾为纯阳,坤为纯阴。乾为父、为天,坤为母、为地。有六合、有爸爸妈妈,然后有六合间的万物,有由爸爸妈妈所生的子女。《系辞上》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六合既代表六合,又代表爸爸妈妈,一起又是阴阳的化身。《序卦》说:

《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大众日用而不知,故正人之道鲜矣。

何谓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概念,器即概念的具体化。老子说:“道可道,十分道。”道只可体悟不行言明。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之底子,首要意义是:

万物皆阴阳。 六合万物即由阴阳构成,阴阳互根,一一贯对 :乾为阳,坤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南阳北阴;上阳下阴;明阳幽阴;暑阳寒阴;健阳顺阴;刚阳柔阴;男阳女阴;贵阳贱阴,等等。

阴非纯阴,阳非纯阳。任何事物的根本特点可所以阴或阳,但阴阳并不是朴实的阴阳,是阴阳之中又分为阴阳的,且阴中有阴阳,阳中亦有阳阴的。阳并非纯阳,阳中有阴,阴也并非纯阴,阴中亦有阳。比方男为阳,女为阴,但男女中身体有上下,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此消彼长。阴阳既不是固定的、停止的,也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交互改变进程。阴阳若是对立,则全部便无法生计而分崩离析。比方春季之时,阳气升而阴气降,夏日,阳至盛而阴至衰;秋季则阴气升而阳气降,冬天则阴盛而阳衰。

交互感应。阴阳不能各自独立独行,有必要与对方交互感应方可生计。若阴阳别离,不产生交互感应,则万物不得产生。卦因爻而成,而爻便是交,即阴与阳的相交,因交而感,因感而应。如气候升而地气降,二气交而有泰,故六合相交、上下相交,而“泰”。若气候升而地气降,二气不得交而否。

《系辞》说:“六合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由于有阴阳的交互感应,所以才有万物的生发。不相交,则无万物。

阴阳互化。物极必反,阴阳互化,《周易》的根本规则是,任何事物发展到高峰,则必定物极必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意即阳极则阴,阴极则阳,阴阳互根。

程颐说:阴阳自身,阴阳的改变,以及阴阳改变规律性都不是道,道是阴阳改变的次序所表现出来的道理,才叫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看似简单明了,实则包含丰厚,所以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众日用而不知。见仁与见智,犹如盲人摸象,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而世人只知道循道而行,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祖父笔记文章,未经答应不得转载!


随机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